图书馆借的一本书,当时是觉得这书名以前在哪里有听过,而且名字也挺对我口味的。
该书是由一女作家和书店几位员工(主要是其中一个男的)的往来书信整理而成,整理人就是这个买书人。这家书店的地址就是在英国伦敦的中西二区查令十字街 84 号。
该书的内容通俗易懂,简单,充满了人情世故。
沉下心,两三个小时就可以看完了。
主要内容就是一买书人,同时也是一个作家,住在纽约。通过书信认识了远在伦敦一家书店的许多员工。
插句题外话,看这本书,给我带来更多的不是内容本身,而是它所带来的那种,我觉得我暂时还不能够表达清楚的含义。但是我会尽我所能去将其说清楚,我相信这是一种能力,一种我目前十分想拥有的能力,而这种能力,也需要不断的去锻炼,完善。
回到书本。他们来来往往的那么多书信,主要说的是作者询问一些想买的书的情况,另外就是唠唠家常,和书店里面许多员工打成一片。
很难想象,远在纽约的她会伦敦的店家寄去几箱鸡蛋和熏肉等许多好吃的,而毫无所求。或者说有所求,就像作者自己说的,她获得的比她付出的,因为她收获了书店中所有员工的爱,那种情谊是物质所不能够比较。(本来想找原话的,觉得麻烦,就照自己的话照印象说了)
这种感觉有点像是在类似四合院中生活的人们,其实我第一个想到是,请回答1988:
大家都非常的热情,有什么东西都会想着分享,我眼中作者就是那么招人喜欢的人。
听说这本书是要准备排成电影了,或者是已经拍好了,没去关注,但是却是知道为了吸引观众,导演在戏中将书中的男女主角的关系说成了是爱情。
当时我就震惊了,因为这样说可真的是把这本书想要表达的意思全都扭曲了,由于现实生活中的男女主角都已经去去世了,他们各自的内心我们是无法猜测的,但是明显书中并没有任何地方提现了所谓的爱情。
虽然我不认为在我身边的男女之间存在着纯洁的友情,但是我愿意相信,书中的两人,同样也是真实存在在现实生活中的两人之间,纯粹就是那种信任产生的友情。这让我想到了一部叫做玛丽和马克思的澳大利亚粘土动画电影,看的人不多,但是却完看却是能够收获不浅,在我看来,说的也是纯洁友谊。
哦,男女主角虽然通信了 20 年左右,但是始终没有见过一次面,所以作者也说,“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街十字街 84 号,请带我献上一吻,我亏欠她的良多 ··· ···”
这不就是所谓的笔友吗?或者是说当今的网友?好像都觉得网友比笔友 Low 很多。
不用感觉,就是这样。如果明白为什么同样都是不见面,同样都是信息交流,网友这种关系偏贬义,笔友偏褒义,那么本书所表达的意思估计就能够感觉得出来了。
一条信息。
对于笔友,要付出许多的心思和时间,你会选择比较好纸张和笔,会在构思了好一会儿之后才动笔书写,写完之后可能要买邮票,去邮局,还要过很久才能收到回信。
而对于网友,仅仅只是打开你可能时时刻刻都打开的社交软件,动动手就发出去了,可能你都没有经过大脑的思考,手指已经哒哒哒编辑好了,想到什么忘了说的,再哒哒哒编辑,发送。许多时候,可能都在发没有营养的表情。
是的,这是科技带来的进步,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世界观,人生观,感情观。在我看来,这么说真的一点不夸张,这种影响好坏掺半。不能否认的是科技为我们的日常生活给来了许多的便利。
工具还是次要的,重要的是,在付出方面,就是用情方面(这情更多的不是指爱情),网友这种关系之中太少太少。
一个人有 10 个笔友怕是要疯了吧?但是一个人有 10 个网友不是非常正常吗?而且更换网友需要多少成本?
可能我之前也说过,虽然我从事的就是互联网这个科技所带来的行业,而且也喜欢这个工作,但是却并不觉得它真的很好,因为科技带给我们一些便捷的同时,我们失去的更多原始的味道,希望更多时候,更多人,可以回到自然,重回纯真。(说的自己都有点看不明白,但是意思就是那样)